生命的馈赠| 两位海盐人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06 14:58    来源:市红十字会    浏览次数:

近日,海盐两个平凡的生命完成了一场不平凡的接力。海盐新居民陆进川和00后男护士朱显沁先后捐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次医疗行为,更是一次生命的馈赠和爱的传递。


陆进川:军魂不改的爱心接力

31岁的陆进川来自云南,是一位新海盐人。2020年,他在腾冲献血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便毅然登记入库,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当时没多想,就想着如果哪天有人需要,就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是很有意义的事。”陆进川回忆道。

这份善意的种子在今年5月开花结果。当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时,陆进川的回答坚定而果断:“愿意!什么时候需要我?”非亲缘人群间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仅为几万到十万分之一,能够配型成功实属难得。

然而,直到今年10月中旬县红十字会通知住院准备时,妻子杨世香才得知此事。“一开始我很反对,担心捐献会影响他的身体。”杨世香坦言。但在了解到捐献对健康并无影响后,她转而全力支持丈夫的决定:“他向来热心肠,见谁有困难都忍不住搭把手。”

捐献前需要注射动员剂,身体会出现关节酸痛等不适,但曾在部队服役5年的陆进川并不在意这点酸痛。“现在这根管子插在我身上采集,下一秒,就可以去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能给别人带去希望,就值得做。”这位退役军人、共产党员用22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完成了他的爱心使命,嘉兴市第124例、浙江省第12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朱显沁:白衣天使的生命守护

就在陆进川完成捐献后不久,25岁的朱显沁也在同一家医院完成了230毫升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作为海盐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男护士,朱显沁比更多人明白生命的意义和捐献的价值。

“后腰稍微会有酸痛感,但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正常反应。作为医护人员,我知道捐献对人体是无害的,但却能救人命。”朱显沁的专业背景让他对捐献过程有着科学的认知。

今年6月,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朱显沁主动采集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当匹配成功的通知传来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献。“这和在ICU抢救病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守护生命,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作为党员、作为护士,这是我应该做的。”

采集当天,朱显沁的父母特地从海盐赶来陪护。母亲薛文回忆:“那天正好在吃饭,他突然跟我们说匹配上了造血干细胞,我们都吓了一跳。”但在儿子的科普和劝说下,父母最终选择了支持。“他的捐献能挽救另一个家庭,应该支持。”父亲朱建忠表示。


生命的希望需要更多接力

据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有效手段。现代捐献主要通过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过程类似献血,无需抽取骨髓,且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捐献后不会影响健康。

两位捐献者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陆进川以军人的担当践行初心,朱显沁以医者的仁心守护生命,他们都展现了普通人成就非凡善举的力量。

目前,朱显沁已成为嘉兴第125例、浙江第129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嘉兴市红十字会呼吁,希望更多18-45周岁的爱心人士能够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队伍中来,用爱心延续生命的希望。

在这个充满爱的社会中,每一次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捐献,都是生命火种的传递,都是人间真情的见证。让我们期待更多爱心人士加入这场生命的接力,为更多等待救赎的生命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