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花在别处盛开!截至目前,我市已实现器官捐献80例
发布时间:2020-06-17 15:44 来源:市红十字会 浏览次数:
近日,一名因车祸导致脑外伤的患者被送至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急诊室,50多岁的患者最终由于伤势过重被判定为脑死亡。面对悲伤的患者家属,该院ICU主任鲍小强轻轻地问出了一句让家属讶异的话:“请问你们考虑过脏器捐献,让亲人的器官去帮助其他人重获新生吗?”
得到的答案是明确的拒绝。鲍小强没有放弃,他选择先与患者的大女儿沟通,最终在大女儿的帮助劝导下,家人同意将逝者的肝脏、双肾和角膜进行捐献。这是在新安国际医院实现的第8例器官捐献。
根据嘉兴市红十字会今年的数据,截至目前,我市已实现器官捐献80例。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是每年仅1万人能够接受移植手术,这意味着每年有大量的病患,会在等待中失去生命。器官捐献,成为架起生与死、希望与绝望之间的一座“桥梁”。
但是,国人历来讲究“逝者为尊”,认为“死无全尸”是对亡者的不敬,因此劝说那些痛失亲人的家属同意捐献亲人的器官,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有这样一群ICU医生,他们6年来义务进行脏器捐献的推动工作,希望通过劝导,让器官捐献成为生命最后的礼物。迄今为止,他们已经促成8例器官捐献,使30多个受捐人及家庭受益。
器官移植,让生命在别处重生
据鲍小强介绍,在新安国际医院的这8例器官捐献中,其中5例是车祸导致的脑外伤,1例是动脉瘤破裂,1例是大量基底出血,还有1例是突发哮喘因为耽误治疗而导致去世。
“人一旦脑死亡,他的生命在本质上已经宣告结束,医疗无法让他起死回生,但是他的脏器还能够依赖现代的医疗手段维持若干时日。而对于众多器官功能丧失、器官衰竭的患者而言,器官移植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他们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然而脏器的来源始终是最大的问题。”新安国际医院院长助理殳儆告诉记者,大多数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依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生命,更多的患者是在焦急和苦苦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所以,从2013年起,遇到符合捐献条件的脑死亡病人,殳儆都会谨慎地问家属:“您是否愿意考虑脏器捐献,让亲人身体的一部分在别人身上继续活下去?”
询问过程中,拒绝、冷淡甚至谩骂等,各种反应她都遇到过,她说自己完全能够理解家属的心情。虽然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甚至可能会招骂的事,和医生的工作业绩也没有任何关系,但见证过重生奇迹的她仍然决定把这件事当作一种责任坚定地做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捐献器官不但是帮助他人、让人重生的善事,也能让家属留个念想,亲人仍然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虽然困难和误解并存,但是人世间的温暖常常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2017年,一位捐献者让殳儆深受触动。“这个病人病危,住在ICU,上着呼吸机,他的儿子在门诊咨询能否捐献父亲的角膜。其实这个病人出现脑死亡并不久,所以我们还没有去跟他的儿子谈这个事情,但家属主动表达了捐献的意愿。”殳儆说,在充分沟通之后,最终这个病人捐献了所有符合捐献条件的脏器。
另一位捐献者,是一名32岁的男子,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因为乘坐摩托车不幸遭遇车祸,导致极其严重的颅脑外伤和多发骨折。他被送到医院,医生抢救后不久即出现脑死亡表现:瞳孔散大,没有自主呼吸,没有肢体反应,仅依赖呼吸机和药物维持躯体的生存。
家里的顶梁柱突遇交通意外,留下一家老小,家属们悲痛欲绝。但是,在殳儆询问之下,在极度悲痛中,家属们商量后做出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愿意捐献病人的脏器,救助其他有需要的人。最终,经浙江省红十字会脏器捐献协调员的联系,这位病人的心、肝脏、双肾、角膜分别捐献给6人,让6名因疾病行走在人生边缘的病人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一个人的坚持,变成一个团队的努力
在新安国际医院,殳儆的个人坚持变成了医院ICU团队共同的努力。鲍小强告诉记者,最难的是第一次开口,虽然事先已在心里做了无数次预演,但面对患者家属仍然很紧张。“尽管目的崇高,可这毕竟是家属难以接受的事情。换个角度想,如果是自己的家人躺在里面,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可能也接受不了,这个时候再有人来劝说捐献,表现得冷淡和彷徨也是人之常情。”
而且,器官捐献有严格的要求:直系亲属都需要同意。殳儆说,80%左右的潜在捐献者因为家属的反对而无法实现捐献,“6年来,我们ICU产生了8位捐献脏器的病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至少100次努力。”
在新安国际医院产生的这8例器官捐献,每一例殳儆都记忆犹新,每年的清明节,她都会到嘉兴学院的“无语良师”碑前看望他们。而每次捐献成功后,浙江省红十字会脏器捐献协调员都会向他们反馈移植手术的情况,虽然无法亲眼见证这些病人的脏器在哪些人的身体上“重生”,但这一条一条的信息却让他们相信:“一株注定要凋谢的花,在别的地方重新开放。”
“因为这8个人的脏器捐献,现在,有16个病人摆脱了血透的命运,有16个生活在黑暗中的病人重新获得光明,有7个人不再活在肝硬化的阴影下,有3颗有力的心脏继续在别人身上跳动。这是改变他人人生的行为,也能让逝者和家属得到附加的价值感,我真的不后悔做这些事情……”
这是殳儆在自己的文章《重生》中写下的一段话。她说,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人们对脏器捐献这件事的固有观念也在一点一点改变,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脏器捐献的成功例子。但是,目前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很多人在药物和机器的维持下苦苦等待,却仍等不到找到合适器官的那一天。”殳儆说,“如果你看到过血透病人的生活状态,你会明白,这是另一种无奈的生存状态。在透析后,他们需要谨慎地控制喝水,谨慎地维护身上长期安置的透析管道;不能过度活动,不能旅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血透后,病人都会出现大致相似的面容:苍白萎靡的脸上似乎有洗不掉的污垢……”
这样的病人,如果想要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就需要做脏器移植。医生能够解决移植的技术问题,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脏器的来源始终是最大的问题。
“对医生来说,把能救活的人救活,不能救活的让他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世界上,实现另一种价值,也是医德的体现。”鲍小强告诉记者,作为一名ICU医生,他们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分子,却有幸见证了多次重生的奇迹,“感到困难时我就想想殳儆主任的话:‘也许家人本就有这样的心,你和他们或许是不谋而合,都在争取重生的奇迹’。”
(图片由浙江新安国际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