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无语良师” 致敬生命重托|嘉兴市2025年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03 16:32 来源:综合部 浏览次数:
4月2日上午,嘉兴市2025年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嘉兴大学医学院“无语良师碑”纪念园举行。嘉兴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张琦,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朱瑾,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嘉兴大学医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
活动现场,嘉兴大学医学院学生和无语良师家属代表手持菊花静立默哀,向无语良师表达悼念之情。无语良师,又称“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的最高称谓。
嘉兴大学医学院“无语良师碑”纪念园于2013年落成。如今,这座镌刻着人间大爱的丰碑上,铭记着众多遗体捐献者与器官(组织)捐献者的姓名,他们以无私大爱延续生命的意义。不能言传,则以身教。无语良师们静默无言,用生命的馈赠挽救他人,用自己的身躯担当了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此次活动旨在致敬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的无私奉献,推动开展红十字生命教育,引导医学生铭记生命、传承仁心,并推动社会认知捐献意义,弘扬“生命延续、大爱永恒”理念,促进医学人文与文明进步。
“爸爸,我们来看你了!”苏一凡和家人一早就从家里赶了过来,只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父亲诉说一家人对他深深的思念。1958年,苏一凡的父亲苏士铭怀揣着建设边疆、建设海岛的梦想,离开了当时的嘉兴市卫生学校,投身到海岛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在舟山,他一干就是几十年,为当地居民的健康福祉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2022年2月,耄耋之年的苏士铭和老伴通过红十字会,一起登记了器官(遗体、组织)志愿捐献,决定将爱与希望继续传递给需要的人。
去年12月10日,苏士铭与世长辞。“父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卫生与环保事业,他走后,眼角膜成功地移植到了需要的人身上,继续为这个世界带来光明。”苏一凡说,他们始终相信,父亲虽然已经离去,但他仍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继续传递温暖与力量。
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就像是在生死之间架起一座生命之桥,桥的这头是永别的泪水,桥的那头是无数个家庭重获幸福与光明的欢笑。
今年38岁的金女士是一位肾移植接受者,她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在困境中挣扎,又在爱与希望中重生的故事。从小她就是个独立坚强的人,但老天却跟她开了一个又一个玩笑:2012年被诊断为慢性肾炎,2019年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2020年被诊断为尿毒症。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金玉方却从未没有放弃希望。幸运的是,2023年10月18日,经过红十字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等部门的努力,匹配到了合适的肾脏,并且移植手术非常成功,现在也已恢复了健康。“感谢伟大的捐献者让我重获新生,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会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需要的人,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说着,金女士的声音慢慢哽咽。
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这群“无语良师”的面貌逐渐生动了起来,他们中有医生、普通大学生、个体工商业者等,无论生前从事何种职业、年龄有多大,离世后,他们都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人们所熟知,但他们的善举将永远被传颂。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现场的师生都被“无语良师”那无私与博爱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举起右手,紧握双拳,重温了医学生的誓言,并向“无语良师”们献上了黄白菊花,致以最深切的缅怀和最真挚的感恩。望着眼前的一幕,来自嘉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陈晨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这是她第二次参与“无语良师”缅怀纪念活动。“在大二的解剖课程上,我们接触到了‘大体老师’,也真正感受到了他们为医学事业的伟大付出。”陈晨说,无论是捐献者还是她们的家属,都很伟大。“我们要好好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活动现场,嘉兴市红十字会还向全社会发布了“生命回响·小桔灯”人道筹资项目,这个项目旨在为自愿捐献器官的困难家庭子女提供学业护航,为捐献者家属送上人道关爱,守护那些让生命延续的家庭。
截至目前,嘉兴已累计实现遗体捐献181例,器官(组织)捐献182例,已有28065名志愿者登记捐献。嘉兴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例捐献背后,都是一个关于生命接力的感人故事。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的人道光芒不仅照亮了人类的未来,为医学研究和患者治疗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更对后人形成了一种深远的恩泽与激励。“我们应当永远缅怀与纪念这些伟大的捐献者,铭记他们的大爱与奉献,让红十字精神在他们的光辉照耀下,得以传承与发扬。”
扫一扫了解“生命回响·小桔灯”公益项目
来源:读嘉